台灣糖尿病發生率約為 9.2%,也就是幾乎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罹患糖尿病,比例相當高。家醫科醫師陳宏麟指出,這與國人生活、飲食習慣脫不了關係。因此,患者、尤其是年長者,如何控制血糖相當重要,才能避免併發症。
陳宏麟在家鄉南投埔里深耕多年,著重於慢性病的共病照護。他認為,糖尿病是從可逆到不可逆的疾病,最擔心就是引起後續心肌梗塞、腦中風、視網膜等相關疾患,民眾不可不慎。
胰臟會隨時間老化,菜單可由專業人員設計
糖尿病分為先天與後天,陳宏麟指出,國內糖尿病多為後天,與飲食、壓力息息相關。常見症狀為吃多、喝多、尿多,體重短時間顯著減輕,容易口渴、飢餓等。當今生活型態多以坐姿為主,能活動的機會變少,加上手調飲料店蔚為風潮,久而久之血糖就不容易控制。
對於牙口不好的長者而言,「粥」是內心中的理想主食。不過,全穀根莖類食物,會讓血糖短時間大量提升,讓咀嚼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,較難在其中取得平衡。對此,陳宏麟認為,長者可諮詢日照中心的專業人員,由他們根據身體與健康狀態,設計較全面的菜單。
肌肉量也會影響血糖!適當運動遠離肌少症、糖尿病
陳宏麟遺憾地表示,糖尿病不能根治,只能延緩衰老、退化。處理血糖的器官是胰臟,能讓胰臟跟著身心的速度一同老化,本來就不容易。他特別提醒長者,在管控血糖的同時,別忘了留意體重與身體組成。
由於身體能將葡萄糖轉為肝糖,除存在肌肉中並使用,以維持血糖恆定。倘若肌肉量太少,讓葡萄糖滯留於血液中,會造成血糖上升。陳宏麟強調,評估肌肉量及身體機能的指標之一是「握力」,65 歲以上男、女性握力標準分別為 28、18 公斤,若不足就要當心肌少症。
陳宏麟進一步提到,發生的肌少症時候,血糖會更難控制,建議民眾、尤其是長輩,平時透過握力器增強肌力;此外,也可以「可以說話,不能唱歌」的強度,每日健走 6、7 千步左右,在可負荷的範圍內維持肌肉量。只要肌肉量穩定,搭配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,就能有效防止糖尿病。
![](https://heho.com.tw/wp-content/uploads/2022/12/1671683489.6793.png)
文/林亭、圖/楊紹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