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衛生福利部(2018年8月14日)資料顯示,台灣的肥胖盛行率居亞洲之冠!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峯表示:目前針對肥胖的治療,可從改善生活型態、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著手,但除外科減肥手術外,其餘的方法在長期追蹤下,發現復胖的機率幾乎達到9成以上。另外接受減重手術的肥胖病人在手術完10年內,可以減少1/3的死亡機會。哪些人需要做減重手術,而手術是如何進行?
重度肥胖的定義和危險性
徐國峯說,每個人的健康體重主要依年齡、性別、身高而異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用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來界定體重過輕、正常、過重或是肥胖。而身體質量指數(BMI)是目前被認定為評斷肥胖程度的指標(但不適用於小孩、孕婦、哺乳婦、老年人及運動員),目前身體質量指數(BMI)界定肥胖程度如下:
身體質量指數(BMI)= 體重(公斤)/身高2(公尺)
BMI<18.5: 過輕
18.5≦BMI<24: 正常
24≦BMI<27: 過重
27≦BMI<30: 輕度肥胖
30≦BMI<35: 中度肥胖
BMI≥35: 重度肥胖
徐國峯說明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指出「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」,比起健康體重者,肥胖者發生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血脂異常、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超過2~3倍。而重度肥胖指的風險又比輕中重肥胖者更為嚴重。而1995年Pories發現減重手術對肥胖者的糖尿病有很好的改善效果,其後數10年的多項大型研究也顯示,減重手術可使肥胖引起的相關代謝性疾病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,特別是對第2型糖尿病的改善,因此近年來減重手術更被廣義地稱為「代謝性手術」且其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。
哪些人需要做減重手術呢?
徐國峯表示,輕中度肥胖病人應先嘗試飲食控制、運動及藥物等非手術方式來減重,如果失敗可考慮減重手術。而BMI≧40,或BMI≧35且合併有肥胖相關併發症/代謝症候群等高度肥胖患者,且已經在門診治療無效者需進行減重手術,而BMI超過50,應該考慮先作減重手術再搭配其他減重方法。而研究證實,當肥胖者減少5%以上體重,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,改善高血壓、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。
減少1/3重度肥胖者死亡的減重手術
徐國峯強調,對於嚴重肥胖或病態性肥胖的病人,傳統的肥胖治療方式無法提供有效而長期的減肥效果,但又肥胖常伴隨許多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疾病,進而加速死亡,因此,必要時介入適合的外科減肥手術,對重度肥胖的病人而言,是刻不容緩的議題。目前針對肥胖的治療,可從改善生活型態、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著手,而除外科減肥手術外,其餘的方法在長期追蹤下,發現復胖的機率幾乎達到9成以上。另外接受減重手術的重度肥胖病人在手術完10年內,可以減少1/3的死亡機會。
在大型臨床試驗顯示,適合進行減重手術的糖尿病患者,利用手術控制疾病的效果,比改變飲食和服用藥物等方式更迅速有效且持久。但徐果峯說明,然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在接受手術後疾病都可以完全緩解,術後血糖改善的程度會因年齡、身體質量指數、罹患糖尿病的時間和C-反應蛋白數值及體重減少的程度等而有所差異,例如罹患糖尿病時間短或術後體重減少的多,手術後不需藥物控制血糖的機率很高。
減重手術有哪些?
徐國峯說,目前減重手術主要有縮胃手術、胃繞道手術、胃束帶手術和胃水球手術等;縮胃手術主要是利用自動切開縫合器把胃裁切成袖狀,其效果約可以減少多餘體重的70%左右;而胃繞道手術是先將胃縮小,再將總長約600至800公分的小腸,做約200~300公分長度的繞道,讓病人進食和吸收皆減少。以上兩項的手術成功率約為80~90%, 而另外10~20%的病人,最終復胖的主要因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。
而胃束帶是一個矽膠材質的環形束帶,帶子的內環有一圈可充水調節內徑大小的水球, 可在安裝後依體重下降的速度,進行調節內徑來達到體重控制的效果;胃水球則是把水球打進胃中,這兩種方式約可減少多餘體重30%左右,通過FDA核可的減肥藥約可減少體重的6%。
減重手術也可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
徐國峯表示,進行減重手術的醫師,需依患者的狀況下,評估適用於何種減重手術。對於只達過重標準亦非罹患糖尿病的病患,非手術的減重方法才是正確的選擇。但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減重,都需要調整生活型態,才會成功。此外,若醫師選擇進行縮胃或胃繞道手術,現在BMI超過35合併代謝症候群或BMI>40的患者,已有健保補助可使用腹腔鏡手術,亦可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進行手術(需自費),以達到精巧縫合的優點,避免手術後的出血或滲漏等問題併,縮短術後的恢復期。
延伸閱讀
傳統的腹腔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大比拚
文/黃聖筑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