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房震顫是所有心律不整中,最常見、帶來的影響也最大的一種,心房震顫者的中風風險,是一般正常人的3-4倍,死亡率則是2倍左右。因此,醫師對於中風風險指數偏高的病患族群,會開立抗凝血劑。
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黃鼎鈞指出,治療心房震顫的重點,包含速度控制或節律控制。在速度控制部分,是使用藥物單純控制心跳速度,以減輕病患不適感;在節律控制部分,則可利用藥物、電燒灼手術,或藥物及電燒手術並用,使原本混亂心律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。
黃鼎鈞表示,研究指出,心房震顫的主要病灶來自於肺靜脈基部不正常放電點,因此手術主要目標便是進行肺靜脈隔離術。而在許多臨床試驗中發現,手術比起單純藥物控制,對心房震顫的控制更勝一籌。
一熱一冷兩種手術
目前在台灣處理心房震顫的方式有兩種,剛好是一熱一冷。熱的是3D電燒灼手術,利用磁場搭配專門導管、機器及軟體,精準定位導管在心臟中的方位,在醫師描繪出心臟的內部立體構造後,搭配電訊號的判斷,隔離肺靜脈不正常放電病灶;冷的是較新的冷凍氣球燒灼術,利用特殊的氣球,一次性將肺靜脈病灶進行環狀隔離。
黃鼎鈞指出,這2種術式的效果及安全性相當,不過心房震顫可以分成陣發型以及持續型兩種,持續型的心房震顫較不適合使用冷凍氣球的手術方式。另外,兩者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手術的時間-電燒灼手術約3-4小時,冷凍氣球約2小時。
「另外,兩者的價錢也不相同,電燒灼手術的費用大約為16-17萬元,冷凍氣球則需要到23萬元左右,」黃鼎鈞補充,因此,究竟適合哪一種手術方式,除了醫生的專業考量,病人的經濟負擔以及訴求,也是考量因素之一。
延伸閱讀:
文/林以璿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