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臟一「狹窄」死亡率逼近50%!他決定接受手術、成功活到107歲

5年前,已經高齡102歲的陳爺爺主動脈瓣膜狹窄,讓心臟血流不順暢,全身血液循環不足,面臨「要手術」或是「不要手術」的抉擇。

但在這麼高齡的狀況下,一般人都會擔心手術的死亡風險,至少也會擔憂手術後產生的後遺症、併發症,而陳爺爺卻毅然決然的接受手術,而事實證明,他賭對了。手術後不但恢復良好,他又開心的過了5年生活,並在3月3日跟當初的醫療團隊,一起慶祝「活到107歲」的生日,現場還唱了1分鐘的台語古調。

陳爺爺的主治醫師、振興醫院心臟加護中心主治醫師李永在說,根據現有的醫學報導,接受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」(TAVI)仍健在的人,最高齡是104歲,而陳爺爺已經破了世界紀錄。

一旦發生主動脈瓣膜狹窄,一年內死亡率50%

李永在說,心臟的瓣膜問題可以說是「老年人必有的疾病」,70歲開始,罹患的人數就以4~10%的速度不斷增加,估計到了100歲左右,基本上一半的人都會有瓣膜的問題。而其中最可怕的又是主動脈瓣膜狹窄。

主動脈瓣膜狹窄小檔案

主動脈瓣膜是心臟最重要的瓣膜,長得像賓士車的標誌,由3個瓣膜組成,在心臟收縮、舒張的時候分別送出血液;如果發生狹窄,就會讓血流沒辦法順利輸送到全身,造成全身缺血、缺氧。

症狀:胸悶、頭暈、容易喘、胸痛、不明原因昏倒、失聲。

狹窄原因

  1. 先天(二瓣症):3個瓣膜只剩2個瓣膜,或是3個瓣膜有2個相黏而形成2瓣,造成狹窄。
  2. 風濕性心臟病台灣早期常見的心臟感染,但現在很少。
  3. 後天老化、退化:最常見的原因。

而發生主動脈瓣膜狹窄,只能有2種選擇:藥物治療或是手術治療,但是只接受藥物治療,通常一年內的死亡率是50%,而5年內的死亡率更達到幾乎100%,所以醫師多半會勸病人要接受手術。

Outflow view of the CoreValve percutaneous (transcatheter) aortic valve bioprothesis on the Nitinol frame. Leaflets closed. Size is 29mm.
圖說/人工主動脈瓣膜可以幫助血管擴張。

3種手術、哪種才好?

不過主動脈瓣膜的手術,風險的確比較高,目前手術分成3種,包括傳統開胸手術、微創小傷口手術以及經導管置換瓣膜手術。李永在說,對於70歲以上的人來說,比起傳統的開胸手術,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」(TAVI)是風險最小、最安全的一種手術。

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

用一根導管深入血管中,順流到心臟、換上人工瓣膜,解決瓣膜狹窄的問題。可以從股(大腿、鼠蹊部)動脈、鎖骨下動脈、頸動脈,或是從胸口的心尖直接放入導管。

適用對象:開胸手術風險高、年紀大(70歲以上)適用。有洗腎、糖尿病等併發症者沒有限制。

限制對象:70歲以下目前無症狀顯示可適用;或是有其他心臟疾病,要考慮是否能藉由導管處理,否則要進行開胸手術。

李永在說,導管手術之所以好,是因為它不用像傳統手術一樣讓心臟「停止」、外裝人工心肺機,「心臟停止的時候,會有很大的風險,可能會產生全身性的發炎反應,血液中的蛋白質、養分也都會被人工心肺機破壞掉,後遺症比較多。」

而導管手術可以在心臟仍在跳動的狀況下,就把主動脈瓣膜置換好,相對來說風險就小非常多。

不過李永在說,這個手術還有一個缺點,就是「太貴」,雖然健保已經給付手術費用,但瓣膜的費用還是要自費,約需要110萬左右的費用。「其實包括日本、韓國、歐美,都針對瓣膜的費用有部分或是全額給付,對老年人來說,這個手術是一個福音,也希望之後健保能針對這個有給付。」

文/盧映慈 圖/何宜庭

延伸閱讀

心肌梗塞可能不是痛在心臟  而是這4個你想不到的部位

別讓正常心跳每分鐘超過100次,否則你會短命13年

發現痰中帶血,你可能得的不是肺結核,而是心臟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