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貝爾生醫學獎(一):白喉疫苗的血清療法

照片檔 ID:842486542/插圖檔 ID:1068277162

第一屆的諾貝爾生醫學獎,在1901年頒給了德國生理學家Emil von Behring,表彰他在白喉疫苗的血清療法所做出的貢獻。當時的白喉究竟有多嚴重呢?而百年後的今天,血清療法又有何影響呢?

19世紀白喉是歐美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

白喉在19世紀是歐美兒童主要死因之一,它的傳染途徑包括飛沫、傷口接觸,還有飲用沒有加溫消毒的牛奶。當時的醫學界完全無法治療罹患白喉的病人,只能幫患者在無法呼吸的時候進行氣管插管,以消極的方式幫病人舒緩症狀,完全無法對白喉桿菌作治療。

剛起步的細菌學門

當時的公衛學派人士,主張降低傳染病的問題,主要還是要讓環境保持通風、食物和飲水保持潔淨,很難接受和認同細菌學們認為傳染病的禍首為致病細菌,他們認為環境和社會因素對於防疫保健較有相關性,甚至很多臨床醫師對於細菌學只關注致病菌而嗤之以鼻。但當公衛系統的防線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被白喉突破,大眾、慈善組織以及政府開始挹注資源來支持所謂的血清療法,並成立了「實驗療法研究所」(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Therapy)。

白喉疫苗血清治療

Emil von Behring的研究團隊,先讓兔子對白喉產生免疫反映,再將有免疫力的兔血注射到小鼠的腹腔裡面,經過24小時以後,研究團隊讓實驗組小鼠和普通的小鼠感染白喉,過了36小時發現經過注射免疫兔血的小鼠存活,但普通的對照組小鼠死亡了,證明血清有預防白喉的能力。

此外,他們還嘗試把兔免疫血清,注射在已經感染白喉的小鼠身上,發現白喉的症狀消失了,這逮表血清有治療的作用,而且接受完注射的小鼠,再也不會受白喉的感染,獲得永久性免疫。而白喉疫苗血清治療,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,Emil von Behring也因此獲得第一屆的諾貝爾獎殊榮。

血清療法的爭議

雖然血清療法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,都有些人會發生過敏反應,從起疹子、發燒與關節疼痛的症狀到嚴重時會引起患者迅速死亡都有。例如:Paul Langerhans是德國著名的醫學教授,他的兒子在施以白喉血清治療後死亡,使他大力抨擊此治療方法。

到了今天,白喉疫苗血清療法已經發展成熟,家長會讓兩個月大的嬰兒接踵白喉、百日咳、破傷風組成的三合一DPT疫苗。但在人類面對還未有有效療法的新型病毒疾病時,就會開始走向血清療法的思維。例如:在2003年SARS流行時,曾傳出注射痊癒病患的血清療法,但就像早期的血清療法一樣,可能會有免疫反應引發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存在。

延伸閱讀

出國旅行好開心!旅遊醫學門診醫生:這12種疫苗打了沒?

2018諾貝爾醫學獎的2大發展 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這麼看

免疫療法獲2018諾貝爾醫學獎 免疫治癌的下一步是什麼?

基因定序引發第三次藥物革命 諾貝爾獎得主:這場持久戰會讓藥價更高!

諾貝爾獎得主提出一個好問題:下個100年 人類真的要活到150歲嗎?

諾貝爾獎「跳躍基因」技術,找出兒童大腦發育疾病關鍵基因

文/黃聖筑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