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成1/3的非外傷性下肢截肢的糖尿病足

最近天氣轉涼,氣溫驟降,有些中老年人或身體虛弱者,可能會發生手腳冰冷的情形,若是糖尿病病人一隻腳涼,另一隻腳不涼,則要小心是否患上了糖尿病足。高醫外科部主任郭耀仁表示,台灣有超過200萬人罹患糖尿病,每年超過1萬5000人進行腳趾截肢,超過6000人需膝下或膝上截肢,而截肢後3年內另一側截肢機率大於50%。那麼造成1/3的非外傷性下肢截肢的糖尿病足究竟是什麼?

糖尿病足是什麼?

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所引起之相關併發症,直接造成足部之病變結果。糖尿病足容易引起足部感染,包括骨髓炎、蜂窩性組織炎,甚至壞死與截肢。而造成糖尿病足的原因,主要是感覺神經、運動神經以及自主神經的神經性病變,或是血管病變、局部感染以及機械壓力等等。由於感覺神經異常使患者無法感覺到足部的一些創傷,使問題逐漸擴大,造成嚴重的感染壞死是臨床上常見的現象。

此外,運動神經病變使足部肌肉群之力量失去平衡,因而產生續發性足部排列異常,甚至發生畸形都會使足部之生物力學發生變化。此變化會使得原來正常的足部壓力分佈產生過度集中在蹠趾關節,腳跟,近趾關節背側等區域,壓力過大再加上感覺異常,輕者會產生長繭,嚴重者往往使局部皮膚因缺血壞死而產生壓瘡,如果沒有加以妥善處理壓瘡便會繼續擴大、變深。此時往往就會併發感染而使患者足部遭致截肢的命運。

為何糖尿病人的腳部易潰爛?

糖尿病患者體內葡萄糖、脂肪、蛋白質等代謝紊亂,可引起血管病變,包括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閉塞,以及毛細血管微循環障礙,導致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變差。同時,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血糖濃度過高致傷口修復能力很差,一旦發生皮膚破損,容易發生感染、潰瘍和流膿,一直爛到骨頭。

糖尿病足症狀分可為4期 發生後須立即治療避免惡化恐截肢

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有分期,當症狀發生後即需要進行治療,避免惡化。而糖尿病足的症狀共分4期如下:

第1期:下肢常有發涼、麻木,腿部「抽筋」的狀況,若是老年患者易被誤認為缺鈣,延誤病情。因此足部發涼就是一個早期信號,是足部血循環不良的表現,一定要及早治療。

第2期:症狀是「間歇性跛行」,就是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,產生下肢疼痛,被迫停止運動,休息一會兒後,疼痛緩解,再次行走一段距離後,疼痛再次出現。隨著缺血的情況加重,病人行走的距離會越來越短。

第3期:症狀是「靜息痛」,患者休息時即可出現下肢疼痛,尤其在夜間入睡時疼痛更甚。

第4期:症狀則為組織缺血壞死,嚴重時,會出現肢體的發黑感染壞死,甚至危及生命,導致病人最終截肢。

延伸閱讀

研究:MIP-1β抑制劑 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 避免截肢

10個可能會讓你殘障的健康問題,糖尿病竟然只排第6名

傷口狂流組織液,該怎麼辦?

大家都知道腦中風,你有沒有聽過腳中風?

文/黃聖筑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