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世敏告訴你 中醫治乳癌 為什麼用腸胃藥?

30多歲的江小姐被診斷出三陰性乳癌,並開始接受手術切除以及術後化療,不過江小姐在化療期間,卻不斷長出新的腫瘤,就這樣連續動了3次手術,連醫師都有些不知所措,建議她做基因圖譜測試。江小姐於是決定同時到明醫中醫診所院長楊世敏的診所求診。

楊世敏在由天下生活出版的《祛濕寒百病消,調養即治療》書中提到,聽完江小姐的敘述後,他從脈象、症狀以及病逝整體評估,認為雖然江小姐的病灶在乳房,而且膻中橫隔也有氣機阻塞,這是大部分乳癌患者都有的問題。

不過,江小姐從橫膈以下的陽明大腸經系及衝任脈所經的腹腔部分,卻有熱勢極強的脈形,沿著六菽的筋膜系統通路直接上攻乳房與膻中。「這似乎意味著,雖然江小姐的病變部位在乳房,但病氣根源應該是來自腸胃系統,而病氣屬性應試濕熱之毒,」楊世敏表示。

病灶在乳房 中醫先從腸胃疏通

於是,楊世敏開了以白頭翁湯、葛根、柴胡、淡豆豉、山梔子為主的處方。不過,2週後,江小姐的先生便來詢問:「醫生,我太太是癌症不是腸胃炎,你怎麼都是開腸胃的藥呢?」

楊世敏解釋,真正的中醫治病,一定是在四診(望聞問切)所得的資訊中,分析出可能的病因病機,而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,一個病名或一個症狀去套方、套藥,特別是癌症這種轉移快、惡化速度快的重大疾病,更必須秉持中醫特有的六經傳變、三焦傳變、四分傳變(指疾病在人體經絡臟腑轉化而波及其他部位)等病機演變,才能主動緊扣病情的轉變給予適當治療,而不是被動追著已經惡化的新症狀跑。

「從四診合參來看,江小姐的病情確實來自腹中的腸胃濕熱,只是在傳變的過程中涉及了陽明、少陽、太陽以及厥陰等系統,所以傳變非常快而複雜,才會在短時間內不斷復發,」楊世敏解釋。

癌症研究支持中醫治病思維

2018年,國際期刊《Cell》刊登了6篇與「泛癌症圖譜」相關的論文,以及美國「癌症基因圖譜」等大型研究都指出:治療癌症,不該根據它所在的病位來分類,而該以病例分析的類型來分類治療。

這項研究將已知的33種癌症,重新分成了28種不同分子類型或「群組」,這些群體中人體不同部位的癌症,有將近2/3存在分子相似性,以後依照這個研究而發展的癌症新藥,將可能更有效治療或抑制癌症轉移或復發。

楊世敏指出這項研究與中醫的觀念關聯之處,「中西醫看癌症,不約而同只想了身體各部位的連結,只是中醫用『傳變理論』(六經傳變、三焦傳變、四分傳變)去描繪,西醫有了更多基因分子去證實其中關聯,這樣的思維與進步,應該更能夠幫助患者度過癌症的威脅。」

-本文摘自《祛濕寒百病消,調養即治療》

延伸閱讀:

年輕乳癌激增 晚生少生、環境賀爾蒙曝露及內臟肥胖是主因

家人支持很重要!北醫教3招雙人運動讓乳癌家屬陪伴抗癌

最新研究:愛早起的女性 乳癌風險降低近50%

文/林以璿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