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菫上個月跟朋友去聚餐,本來大家開心的在聊天,但她突然呼吸困難、心悸、胸悶、頭暈、全身冒冷汗,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,非常害怕,朋友急忙把她送急診,不過做了心肺功能的檢查、甲狀腺檢查都沒有發現什麼異常。後來隔兩個星期,小菫又在跟朋友出門看電影的時候莫名其妙發作了一次,讓她很驚恐「我是不是得了什麼醫生檢查不出來的絕症」,嚇到躲在家裡都不敢出門,後來轉介到精神科,才發覺自己是得了「恐慌症」。
害怕自己會死掉的恐慌症
一聽到「恐慌症」,大家可能會覺得是害怕、擔心某種事情的疾病,但雖然恐慌症被歸類在焦慮症裡面,卻沒有特定的對象,可以說這種害怕來得「莫名其妙」,連自己都搞不清楚為什麼、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發生。而統計上來說,大約25歲左右的族群是最容易發生的。
所以有些人可以明確說出自己怕高、怕狗,只要避開就不會有事,但恐慌症的患者卻不知道自己害怕什麼,只知道這種害怕的感覺來得很快、很突然、無法預測;而且這種害怕的感覺會刺激交感神經,自己會像快要死掉一樣,出現窒息、心悸、頭暈、全身冷汗等症狀,大約會持續10~20分鐘,之後又緩解。
恐慌症的症狀
- 呼吸困難、窒息、喘不過氣,覺得喉嚨好像有什麼東西哽住。
- 心悸、心跳加快。
- 全身冒汗。
- 發抖、緊張。
- 胸悶、胸痛。
- 頭暈、感覺自己快要昏倒。
- 全身像有小針在扎,或是有小蟲在爬的酸麻、刺痛感。
- 有很明確的「解離」感,覺得自己身體跟神智分開。
- 非常害怕自己會死掉、而且死掉的感受很強烈。
但這種症狀太可怕,即使每次發作只持續短短10幾分鐘,還是讓人不想再重複一次,再加上根本沒辦法預測什麼時候會發生,患者也會擔心萬一在非公共場所昏倒,會不會錯過急救、會不會真的死掉,而這種擔心又加重下一次發作的症狀嚴重程度,可能只要有一點呼吸困難或是緊張,就會覺得恐慌要發作、然後就真的發作了。
而到醫院檢查的時候,通常心臟、甲狀腺、肺部功能都會是正常的,但患者會覺得,「自己當下發作的症狀這麼真實、明確,怎麼可能是正常的,一定是醫院檢查不出來」,所以有些人會不斷求醫、或是求神問卜,卻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。
恐慌症怎麼辦
目前恐慌症還不知道明確的發生原因,但跟腎上腺素、血清素、心理壓力等因素相關,所以在藥物治療的部分,也會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,或是三環素的抗憂鬱藥,來調整患者的生理狀況;不過這類藥物比較容易有噁心嘔吐等腸胃的副作用,所以需要視患者的情況調整劑量。
不過現在比較鼓勵使用「認知行為療法」,也就是幫助患者去面對發作時的恐懼。
- 第一步:當症狀發作的時候,不要急著離開,離開會加深對這種症狀的恐懼,停下來,很堅定的告訴自己「我不會死」。
- 第二步:察覺自己現在有的症狀,比如心悸、冒汗、害怕,告訴自己「很快就會過去,那都不是真的」,如果覺得呼吸急促、頭暈很不舒服,可以試著練習數數,讓自己數「1、2、3、4」是一次呼吸,慢慢把呼吸放慢。
- 第三步:試著把注意力拉回自己本來在做的事情上,比如本來在吃飯,就看著飯、想著食物的美味,本來在看電影,就想想劇情跟角色,讓自己注意力轉移。
- 第四步:如果沒有在做什麼特別的事情,可以想一個快樂的畫面,專注去想那個細節,比如跟家人出去玩,去哪裡、玩了什麼等;如果旁邊有人,可以試著跟對方說話,或是請對方跟自己說話,專注在交談上。
- 第五步:在非症狀發作的期間,也要保持規律作息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飲料,避免刺激交感神經興奮,通常配合生活作息、認知行為療法跟藥物,有90%的患者都可以治療到沒有症狀。
延伸閱讀
你特別害怕蟑螂還是老鼠嗎?可能是特定對象畏懼症!
選擇性緘默症:不是不想說話,是說不出話
你是害羞還是生病?3個問題測量你是不是社交恐懼症患者
圖、文/盧映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