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坐骨神經痛的病人接受手術之後,有40%的人不會好,還是繼續痛。」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志成說,雖然移除了壓迫的來源,但如果受損的神經細胞沒辦法再生,疼痛感並不會消失。
神經要感覺不痛,必須「再生」
神經可以粗分成痛覺神經及非痛覺神經,痛覺神經又可以再分為CGRP跟IB4,這2條神經在正常的時候會是上下分開的,但受損時神經會攪在一起,如果神經成功再生修復,可以再分開,但如果沒有修復,會繼續攪在一起,所以痛的感覺不會消失。
陳志成說,在1995年就發現特定的痛覺神經裡,有一個骨架蛋白質「Advillin」,過去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用的,但團隊發現,就是它「像一隻領頭羊一樣,帶領神經軸突向四周探索、再生,它等於是啟動修復的關鍵分子。」
在細胞觀測中,擁有大量Advillin的神經細胞長更多、更快、更密,而且向四面八方,缺少Advillin的神經,則長得很慢,而且幾乎只有一直線;「後來我們在小鼠的坐骨神經上打3個結,模擬坐骨神經痛,2星期之後解開,就像是人類的手術,只有有Advillin的小鼠慢慢不再痛,沒有的小鼠還是一直痛下去。」
而且在坐骨神經還是打結的狀態下,就觀察到有Advillin的小鼠神經已經「準備好了」,在被阻礙的兩端大量生長,等到一通、馬上就修復,沒有Advillin的小鼠則是什麼都沒有;如果透過補充Advillin,或許可以協助神經再生、減輕病人的神經痛。
Advillin可以怎麼用?
陳志成說,神經痛的形態很多元,如果是下背痛、椎間盤突出,還可以有手術解決問題,但手術後一樣有病人持續疼痛;而如果像是多發性硬化症這種全身性的神經疾病,或是化療的神經痛,或是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痛等,並不確定到底是哪種、哪裡、哪條痛覺神經出了問題,也不確定到底是病變、還是壓迫造成的。
團隊中的莊育嘉博士,發現Advillin這個生長點在神經元受損再生,向外、回縮的過程中,會從神經上脫落,等於可以在體液,如腦脊髓液、血液被偵測到、可以作為一種「生物標記」;陳志成說,如果檢測Advillin,就可以知道是哪條神經出了問題,而且可以成為投藥的標靶點,生產針對性的藥物,「精準醫療。」
這份研究在今年8月登上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(PNAS)》,並獲選為當期的重點論文,現在團隊已經申請將Advillin的標靶診斷方式變成專利,未來再發展,可以成為神經痛的治療新方向。
延伸閱讀
腳貼著床睡「骨盆都歪了」!長庚醫師昝文清3點心法預防腰椎開刀
文/盧映慈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