腦麻孩子自己握住了鼓棒!音樂治療讓他從哭鬧變得愛唱歌

照片檔 ID:516499104

「我覺得音樂治療很幸運的是,幾乎沒有人是不喜歡音樂的。」長庚醫院音樂治療師彭鈺翔回憶起小飯糰的模樣,忍不住一直說,「啊,他真的好可愛!」即使已經上了小學一年級的小飯糰還在自己這邊做治療,過去的點滴依然是共同的記憶。

他把手伸出來握住了!

小飯糰是個腦性麻痺的孩子,來到音樂治療教室的時候才2歲,因為腦性麻痺需要做很多肢體的治療,要拉筋、伸展,所以小飯糰常常因為疼痛而哭鬧,情緒也不是很好。

為了讓小飯糰可以多一些不同的刺激,媽媽決定讓小飯糰來上音樂治療課。當時是由看護姊姊抱著他,就像是他的行動專屬座位,讓他可以順利的接觸到不同的樂器。彭鈺翔說,腦麻的孩子會特別注意手部肌肉的運用,讓他握不同大小、重量的鼓棒,跟著打節拍,漸漸的適應不同的手部抓握能力。

而小飯糰特別喜歡音樂,尤其喜歡撥吉他、敲鼓,彭鈺翔說,「從一開始可能握不住鼓棒,到現在可以順利打完一整首比較短的曲子,重點是他是開心、享受的,想到心裡就很高興。」小飯糰的媽媽也寫下對治療師的感謝,也學會在小飯糰哭鬧的時候引導他唱歌、玩樂器,情緒也平穩很多。

像是在使用擺位椅練習坐姿的時候,因為離開看護姊姊的懷抱,小飯糰又會不停哭鬧,但聽到音樂時,小飯糰會逐漸平靜,是可以不哭的。

「現在開始會練習一些比較長的曲子,小飯糰可能沒辦法打完一整首曲子,但鼓棒一掉,我們撿起來,他會很快的又握緊,因為他想要把曲子打完。」彭鈺翔說,小飯糰願意進步,就是音樂治療最大的功效,因為再有效的治療都需要自己願意去做。

奶奶終於有了第一次的微笑

除了小朋友會鬧情緒之外,或許大家會覺得成人一定順利很多、也聽話得多,但彭鈺翔說,很多人中風之後無法接受,情緒不好、又不能宣泄。其中花奶奶(化名)算是比較好的,只是每次都面無表情,看不出情緒,卻也不拒絕復健。

做了幾輪之後,彭鈺翔想要做一點改變,於是問了時間相近的另一個小朋友跟家長,要不要留下來陪花奶奶一起上課?獲得同意之後,就在教室裡等花奶奶進來。

「當奶奶進來、看到一個孩子,她的臉馬上綻放出我們從來都沒看過的微笑。」彭鈺翔說,她讓小朋友拿著鼓站在花奶奶的左右兩邊,讓花奶奶練習用行動不便的那隻手敲鼓,「奶奶比之前都還要積極,很努力的想要敲鼓、而且跟小朋友的互動也很好。」

這種「代間學習」的方式,其實在安養中心也使用的越來越多。代間學習是指不同世代之間的互相學習,但為了增強效果,多半會安排祖父母輩與孫輩的互相學習。

高雄市大同福樂學堂就是代間學習的一個例子,也是全台灣第一個利用校園閒置教室改造為日照中心、讓老人跟小孩一起上學的地方。而臨近、也是高齡社會的日本,同樣將幼兒園與小型失智症照顧中心、老人日間關懷中心比鄰設立。

彭鈺翔說,「孩子是潤滑劑,爺爺奶奶面對成人跟面對孩子的態度是不同的,他們都很喜歡小孩子。奶奶只要一想到,有個孩子會在教室裡等她,每次的上課都會是愉快的。」

音樂治療師的專業

在長庚醫院已經待了9年的彭鈺翔看過這麼多不同的個案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。有的長輩喜歡唱歌,她會帶大家即興創作,有的家屬也會一起來上課,回去跟著爸媽一起唱歌、一起玩。「家人的情感連結,或許不能說是專業,但那是他們自己擁有的。」

很多時候,外人會覺得音樂治療師做的事情看起來很輕鬆,以為大多是聽音樂、唱唱歌或是敲奏樂器,但如果沒有對於音樂深刻的了解,也不能從這麼多樣的節奏、音調、旋律中,找出最適合每個人狀況的音樂,甚至帶領他們即興創作;而治療的過程中,患者「心情很好」跟「心情很糟」一定不是相同狀況,這時調整課程除了專業,還要有同理心。

但音樂治療目前在台灣還沒有像物理治療、職能治療一樣,列入常規的復健範圍,也沒有考證照的管道、甚至連認證國外證照的機制都沒有。彭鈺翔也有點無奈,因為台灣不承認,所以許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,都說自己在做音樂治療師的工作。「至少希望我們的專業可以讓更多人看到,可以到醫院、機構幫助那些需要的人。」

除了復健之外,彭鈺翔自己也在安寧病房做音樂治療,那又是一塊截然不同的故事拼圖。「在安寧病房,生命的最後,他們會想要跟著音樂一起唱、把最後的情感送給家人。我們會留下很多照片,但很少人會留著聲音,而這時候的錄音,就是最珍貴的禮物。」

延伸閱讀

音樂治療不只是敲敲樂器!它讓失語症患者能唱起歌來

「長壽有時是詛咒⋯」蘇柏名藥師在獨居老人家中看到的人生

安樂死反悔「不想當家人負擔」 荷蘭人54%選安寧療護

善終是自己的權利!9成諮商民眾願意簽署亞洲第一《病主法》

30年治癌最難過病人跳樓 謝瑞坤醫師:治不好,會讓你舒服離開

文/盧映慈 圖/許嘉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