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說我的孩子要去「評估」,我該怎麼做?

iStock-1130165262

小玲在學校是個很活潑的孩子,但上課時常常沒舉手就發言,而且老師跟他講話,他總是像沒聽到一樣。老師觀察了一整個學期之後,就忍不住跟爸媽說,小玲可能要帶去「評估」一下,讓爸媽很擔心。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說,一般我們講到要「評估」,最好可以去「兒童」精神科、「兒童」身心科或是「兒童」心智科,因為「兒童」跟成人的評估方式是不同的,而在評估之前,爸媽、孩子都要先有對自己狀況的了解跟基本認識,因為「評估」不會只有一次就下診斷,所以如果能保持平靜的心,多帶一點生活的資料過來,可以幫助快速進入狀況。

什麼時候該來評估?

「聽到別人說『你的孩子好像需要看醫生評估一下』,不用急著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是有問題,或是沒問題,先想想看這是不是第一次有人這樣說。」蔣立德說,比如小學一年級剛開學,可能還沒有適應,本來活潑的孩子會定在椅子上,或是變得害羞,如果這時候聽到「評估」,除非已經有讓自己受傷、讓別人受傷的情況,否則還可以再觀察。

而再來要判斷的,是在不同的環境、情境下,都有人這樣說,比如學校、親戚、社團、安親班等,可能不一定每個人都說過,但不同環境的人說過,表示可能並不是環境造成的差異。蔣立德說,比如幼兒園老師就說過,小學老師又說,這時候就要考慮去評估一下。

怎麼跟小孩子開口

蔣立德說,小孩子對醫院的觀感通常不是很好,覺得「又要看醫生」,所以事前對孩子的心理建設是很重要的。而通常家庭關係不是太差的情況下,孩子應該會很願意聽爸媽跟他溝通的話,在這種情況下,也不用太過「彎彎繞繞」,可以很平實的跟孩子描述狀況。

「比如跟孩子說,今天同學或老師覺得你遇到了一些狀況,像是有點衝動、比較調皮,或許我們可以去請醫生幫我們了解,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有需要幫忙的地方,還是老師同學想太多。」蔣立德說,重點是爸媽的態度要不卑不亢,不要給孩子太多害怕跟壓力,但也不用故作輕鬆。

到醫院前該準備什麼?

「最好可以請老師寫一下日常的觀察。」蔣立德說,通常這種評估會是老師說出來的,既然老師會有這樣的想法,表示日常一定觀察到了什麼,請老師描述具體狀況,可以幫助醫師找到切入的角度。

再來,可以帶一些學期成績單、看一下上面的老師評語,還有聯絡簿,看看孩子的字跡、老師每天的評語,或是帶LINE的對話等。「有時候孩子的字跡會歪七扭八、超出格子,但不一定是不專心寫,有可能是他肌肉力量不足、沒辦法寫好,需要復健科一起評估。」

到醫院後要有什麼心理準備

蔣立德說,一般來說評估要看3次門診,理想狀態中,希望第一次可以有半小時的時間,讓孩子熟悉「看醫生」這件事,「因為有的孩子其實是ADHD,但他因為看醫生太緊張了,ㄍㄧㄥ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,他雖然注意力有缺失,但還是可以撐個10分鐘沒問題,所以太短的時間其實沒辦法看出什麼。」

再來,通常第一次大概了解狀況之後,第二次孩子才會比較放鬆,讓醫師直接看到比較接近原來的樣子,這時候醫師也才能真的下診斷。蔣立德說,像是ADHD的孩子常常合併有自閉症、發展遲緩、肌肉張力不足,如果有必要,也會會診兒童神經科、兒童復健科等或是心理師等,做一次全面的評估。

所以保守起見會評估3次左右,看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,有可能時間拉得更長,蔣立德說,但可以把這件事當成是一個「找尋答案」的過程,同時也是找到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模式。有時候爸媽可以在幾次的溝通過程中,了解更多面向的孩子,學到親子的溝通與相處,所以請平常心看待。

延伸閱讀

上課不專心不是懶惰 嚴格教導對ADHD孩子會有反效果
ADHD是一種生理疾病!長庚醫師陳錦宏:用愛是不能治療的
ADHD的孩子要這樣「教」:具體說出你想要的
包容是對ADHD孩子的愛?長庚醫師陳錦宏:大人幻想出的美好
ADHD患者吃藥要注意什麼?長庚醫師陳錦宏一次解釋給你聽!
不專心就是ADHD嗎?看長庚醫師陳錦宏怎麼判斷!

文/盧映慈 圖/許嘉真